周四(1月2日)纽约时段尾盘,美元指数徘徊在80.60上方,稍早曾一度上涨至80.71,创下近两周以来的新高。市场结束新年假期之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情绪发生了各界此前似乎未曾预料到的变化,避险情绪重新占据了主导。
当天,在美元指数大幅走强的同时,欧元和英镑汇价均大幅承压,而避险货币日元重新得到青睐。同时,贵金属价格大幅走强,欧美股市则全线承压,而美国国债也重新受到追捧,收益率跌破3%。当前的市场的走势状况似乎与节前正好颠倒了过来,节前洋溢的乐观情绪似乎一瞬间就荡然无存,这也令市场投资者感到颇为困惑。
全球经济数据差强人意,经济乐观预期或降温
新年伊始全球各国陆续发布了多项经济数据。其中的重头戏是例行于月初发布的各国的上月制造业PMI终值数据。而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活动状况因受到出口降温的拖累而在12月份小幅下降,但仍处于扩张区间,而欧洲各国的制造业PMI则基本与此前的预期值持平,美国的两项制造业PMI数值则略微好于预期。
总体来看,全球各国的12月份制造业活动状况基本符合此前市场各界的预期,没有出现特别令人意外的状况,但这也就意味着经济数据状况并没有投资者预期的那么乐观,这与节前多家业内机构对经济前景所作的乐观预期大相径庭。因而,在市场对经济前景看法重新趋向谨慎的背景下,投资者纷纷出脱其所持有的风险资产仓位转而更多买入避险资产以求稳妥,由此引发的止损浪潮则推动了市场的进一步波动。
而虽然业内多家机构此前都对2014年的经济前景持有乐观预期,但在2014年真正来到后,诸如欧元区等经济体增速前景仍旧低迷的状况却再度使市场感到揪心,亿万富翁索罗斯(George Soros)当天就公开对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前景发表了悲观看法,称其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恐难通过当前的有限改革措施得到有效解决,这也令市场信心备受打击。
此外,诸如日本政府即将调升消费税,以及美联储在年内将继续缩减量化宽松措施(QE)的月度购债力度,直至最终将其彻底停止的前景可能对经济前景构成的冲击,也使得市场情绪趋向谨慎。之前,在节前参加交易的主要是一些业内大型机构,这些机构对市场的预期往往比普通投资者更为乐观,而大批个人投资者当前则在结束新年休假后重新进入市场,而他们对市场的预期远没有大机构来得乐观,这也是全球金融市场在节后风云突变的原因之一。
欧元汇价新年即遭看衰,金银似又起死回生
而在进入新年之后,首先遭到大幅抛售的货币就是欧元。此前,在美联储于上月的会议上宣布开始缩减量化宽松措施规模后,欧元兑美元汇价一度不跌反涨,原因在于欧元区的银行业在年末之际涌现出的巨大本币现金融资需求推升了欧元的需求量,同时,欧洲央行官员一度承诺维持既有宽松力度不再追加宽松力度的状况,也推动欧元汇价上涨到了两年多来的新高。
不过,在进入新年后,上述消息面状况的影响都已经彻底式微。而市场的关注点重回市场基本面,尤其是各国央行的政策前景。虽然,欧洲央行官员此前曾口头承诺短期内不会再度降息,但在美联储料将持续缩减购债力度的背景下,双方央行的货币政策前景仍将不断分道扬镳,这对于欧元而言将是个持续的利空。另外,目前,10年期美债与德债的收益率差也已经为近七年来最大,这也会在此后对欧元汇价构成进一步的下行推力。
此外,虽然美国的经济数据仍大体偏向乐观,但是却难阻止欧美股市在悲观情绪的推动下全线下跌,而股市的下跌也使得更多资金流入债市,推高美元汇价,并对欧元兑美元走势造成了进一步的打击。美国经济向好和美债跌幅受限的状况,使得美联储在此后能够放心地继续缩减购债力度,这料推动美元指数在后市进一步走强。
业内机构瑞信预计,欧元兑美元汇价将在2014年全年重挫10%,并最终回落到1.24附近的价位。这一预测比此前业内分析人士所给出的普遍悲观的预期值还要激进。之前,业内人士基本预计,欧元兑美元汇价在2014年年底时会回落到1.28一线。而欧元上一次兑美元在年内下跌10%以上,还要追溯到2005年以前。
而在欧元汇价承压的同时,贵金属价格则一扫此前的颓势大幅走高。除了市场上新涌现出的避险需求外,高盛和道琼斯-瑞银两大商品指数也在新年伊始就调整了其权重配置,在2014年度增加了黄金和白银的比重,而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权重调整操作至少会在未来一到两周的时间内继续影响市场资金去向,并对黄金和白银的价格造成持续的提振。
分析人士预计,在市场调整过程中,会有大约150-180万盎司的黄金需求,和约5000万盎司的白银需求被制造出来,这料在短期内遏制此前金银价格大跌的颓势。现货黄金价格在年内首个交易日大涨近2%,,而白银价格涨幅则更是超过3%。
与贵金属价格大涨相对应的则是原油价格在新年伊始就大幅下跌,美国原油和布伦特原油当天的跌幅均达到3%,为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说罕见。这似乎也从侧面表明了新年伊始之际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前景的预期并没有此前大家想像的那么乐观。
(新闻来自KVB 昆仑国际,了解更多请点击 http://www.kvbfinance.com)